系统运行与维护基础知识
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。
软件维护不属于系统开发过程,是在软件已经交付之后,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修改软件的过程,即软件在交付使用后对软件所做的一切改动。
系统可维护性概念
系统是否能被很好的维护,可用系统的可维护性这一指标来衡量。
系统可维护性的评价指标:
- 可理解性
- 可测试性
- 可修改性
文档是软件可维护性的决定因素。
每当对数据、软件结构、模块过程或任何其他有关的软件特点做了改动时,必须立即修改相应的技术文档。
系统维护的内容及类型
系统维护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的维护、应用软件的维护和数据的维护。
软件维护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:
- 正确性维护:系统开发阶段已经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。工作量 17-21%
- 适应性维护:软件使用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维护。工作量 18-25%
- 完善性维护: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。 工作量 50-60%
- 预防性维护:为了改进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,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变化。工作量 4%
- 数据维护:数据库管理员负责,主要负责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
系统评价
评价分为广义和狭义。
- 广义评价:系统从开发一开始到结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的评价
- 狭义评价: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之后所进行的全面和综合的评价。
广义的信息系统评价又分为:
- 立项评价
- 中期评价
- 结项评价